乐清佛学网首页 图书馆 乐清佛协 人间彩莲 青莲图书馆 走进佛门 青莲社区
  佛教藏经
  藏外佛典
  佛教各宗
  佛教诗词
  图像法典
  声乐法典
  每日一偈
  佛学典故

 

唯识宗 乐清佛学网  >  青莲图书馆  >  唯识宗
中国唯识宗的传承
编辑:qinglianadmin    来源:乐清佛学网   时间:2011-03-21 11:50:00   浏览:0

 

┌德慧--安慧--真谛(无相唯识)
弥勒--无着--世亲 ┤
└陈那--无性--护法--戒贤--玄奘(有相唯识)--窥基--慧沼--智周
 
 
  1.弥勒(Maitreya) 意译作慈氏。佛陀入灭后九百年顷的印度人,为瑜伽大乘的始祖。于现存汉译藏经中,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,有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颂》、《辩中边论颂》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》等;于西藏大藏经中,除上述诸论外,尚有《现观庄严论》、《法法性分别论》、《大乘究竟要义论》。
相传弥勒为无着之师,创倡瑜伽唯识的教理,后传授予无着。另据《婆薮盘豆法师传》所载,无着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谘问大乘空观之理,因其师亦名弥勒,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的弥勒。不过,究竟弥勒是否为历史上实在的人物,至今未有定论。俄国佛教学者欧帕米勒( E. Obermiller)认为,传说龙树因文殊菩萨启发而着诸论,无着则蒙兜率天弥勒的神力而作诸论。日本学者山口益承此说,将弥勒所作的《中边分别论》、《大乘庄严经论》、《法法性分别论》等的注释者、论说者,均视为无着一人,而认为弥勒仅为灵感的启发者,乃一生补处的将来佛。学者拉莫特(E.Lamotte )同意此说,并为作补充说明,认为成立时期稍迟的大乘经典每每具有藉托圣言以为权威的倾向,所以怀疑弥勒的历史实在性。日本学者宇井伯寿则反对此派说法,主张弥勒论师为真实历史人物,既创倡瑜伽大乘之教,且造立上举诸论,由无着笔录。
 
弥勒学说的特色:
    实践如来藏缘起的大乘教义(《庄严经论》、《辩中边论》)。
    确立阿赖耶识缘起(《瑜伽师地论》)。
 
 
  2.无着( Asanga ) 音译为阿僧伽,生于公元四、五世纪顷。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, 又称无障碍。 北印度犍驮逻国普鲁夏普拉( Purusa-pura, 布路沙布逻)人。 依《婆薮盘豆法师传》记载,父名憍尸迦( Kausika ),为国师婆罗门。有兄弟三人,皆称婆薮盘豆 (Vasubandhu)。
无着初于小乘萨婆多部(说一切有部)出家,因思惟空义,不能得入,意欲自杀。当时,在东毘提诃( Videha )有宾头罗尊者前来为说小乘空观。无着初闻悟入,然对此犹不满意,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,归来如说思惟,因而通达大乘空观。后来又数往兜率天修学《瑜伽师地论》等大乘深义,并集众宣说,由是大乘瑜伽法门广为传播。无着致力于法相大乘的宣扬,又撰论阐扬诸大乘经典。他的胞弟世亲本习小乘,后来听从他的规劝,归心于大乘,竭力举扬大乘教义。无着撰有《金刚般若论》、《顺中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》、《显扬圣教论颂》、《六门教授习定论颂》等多种论颂。
 
 
  3.世亲(Vasubandhu) 音译为婆薮盘豆、筏苏盘豆、筏苏畔徒、婆薮盘头、婆修盘头。为《俱舍论》的作者。又称作天亲,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。四、五世纪顷,北印度犍驮逻国普鲁夏普拉人,是国师婆罗门憍尸迦的第二子。与其兄无着,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。其后,无着直入大乘,世亲却入经量部,立志改善有部教义,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《大毘婆沙论》。四年后归国,为大众宣讲《毘婆
沙》,并作《阿毘达磨俱舍论》。世亲最初抨击大乘佛教,认为大乘非佛所说。后来由于无着的方便开导,始悟大乘之理,转而信奉弘扬大乘要义。
在玄奘大师著述的《大唐西域记》卷二记载:"胁尊者室东有故房,世亲菩萨于此制《阿毘达磨俱舍论》,人而敬之,封以记焉。"几世纪后,故迹仍然完善保存,可知印度人对世亲菩萨的崇敬,历世不减。无着的论着与注释的典籍甚多,由此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的基础。重要著述有:《俱舍论》三十卷、《摄大乘论释》十五卷、《十地经论》十二卷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》、《广百论》、《菩提心论》、《三十唯识论颂》、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等四十多种。
 
 
  4.德慧(Gunamati) 音译为窭拏末底、瞿那末底、求那摩帝。南印度人,生于公元五世纪后半至六世纪前半。乃安慧之师,唯识十大论师之一。法师幼时敏达,学通三藏,理穷四谛,又擅长于定门。其时,摩竭陀国有数论外道摩沓婆,学通内外,论极幽微,受国王崇敬,敕封食邑二城。师欲挫其锐,遣门人示意,将于三年后论破之。及约期至,乃于国王前对论,至第六日,摩沓婆辞穷,吐血而亡。法师乃请国王将外道的封邑改建为伽蓝,王供养甚殷。德慧曾住那烂陀寺,雅誉高极一时,又与坚慧共游止于伐腊毘国的阿折罗伽蓝,于其寺中著作诸论,现存有《随相论》一卷,《中论疏》及《唯识三十颂释》等。
 
 
  5.安慧( Sthiramati, 公元四七五|五五五年 ) 音译作悉耻罗末底。南印度罗罗国(伐腊毘国)人。为南印度远近闻名的大乘佛教论师。安慧上承德慧,下传真谛,精通唯识、因明等学,善于论义,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。安慧约与护法同一时代,然与护法的主张有不少相异之处。在心识作用方面,只承认自证分为实有,而以见分、相分为情有理无,所以被称为"一分家";而护法则立相分、见分、自证分、证自证分等四分,被称为"四分家"。安慧尊崇世亲的教义,继承其学说,曾著书释论世亲的《唯识三十颂》,即《唯识三十颂释论》(梵文本迄今尚存,近代于尼泊尔发现。今有法译本及日译本)。其他的著述有《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》十六卷、《大乘广五蕴论》一卷、《大乘中观释论》九卷等。
 
 
  6.护法(Dharmapala) 唯识十大论师之一。生于六世纪顷。为南印度达罗毘荼国大臣之子,本与王女有婚约,后来却在结婚当天落发出家。精通大小乘教学,于摩 竭陀国那烂陀寺广布教化,学徒数千人。二十九岁退隐于大菩提寺,专事著述。三十二岁示寂,着有《大乘广百论释论》、《成唯识宝生论》、《观所缘论释》等。
 
 
  7.戒贤(Silabhadra) 音译尸罗跋陀罗。生于公元六、七世纪间,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,为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僧。戒贤为东印度三摩呾咤国的王族,属于婆罗门种姓。少时好学,游历诸方,访求明哲,至那烂陀寺遇护法宣论,闻法信悟而出家。三十岁,因为论退南印一大外道,而获得国王嘉赏,为他建构伽蓝。论师长期住持那烂陀寺,弘扬唯识教义。依《解深密经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等,将佛教判为有、空、中三时,并主张五种姓说。玄奘西游时,大师年已百余,时为那烂陀寺大长老,众共仰尊,不直呼其名,而美称为"正法藏"。
 
 
  8.玄奘(公元六 二|六六四年) 唐代高僧,河南偃师人。俗姓陈,名袆。自幼出家,遍学《涅盘》、《毘昙》、《摄论》、《成实》、《俱舍》等诸经论。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,众说纷纭,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。
 
唐贞观三年,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的流沙,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,冒着生命的危 险,到印度那烂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论师,学习《瑜伽》、《显扬》、《婆沙》等诸论,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。贞观十九年,大师携带大小二乘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长安,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,如《唯识三十论》、《唯识二十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、《成唯识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等。大师回到长安之后,
二十多年间,一方面培育弟子,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,一共译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经典,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础。
 
根据史传记载,玄奘大师将要束装回国的前夕,在印度曾将自己所建立的唯识要义,挂牌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:"如果有人能够把我所立的唯识论说驳倒,我玄奘愿以生命向他礼谢。"数周之间,没有一个人能够反驳他的立论。大师学养之深,可见一斑。因此声名远播,全印度数十国的国王联合请他开讲唯识教义,盛况空前。
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,第一位到外国去求学的留学生,并且是在国际舞台上,第一位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人。玄奘大师的贡献,不仅仅是佛教而已,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至钜,功不可没的高僧。
 
 
  9.窥基(公元六三二|六八二年) 唐代长安(陕西西安)人,俗姓尉迟,字洪道,又称灵基、乘基、大乘基、基法师。十七岁,从玄奘大师出家,学五天竺语言,识解大进。二十五岁进入玄奘大师译场,参与译经。显庆四年(公元六五九年),玄奘大师译唯识论时,与神昉、嘉尚、普光三师共同检文、纂义,以论议不合,玄奘大师乃遣出三师而独留窥基,于是参糅十大论的释论而成一本,即《成唯识论》。玄奘大师又为窥基阐说陈那的《因明正理门论》及《瑜伽师地论》等,因此,师亦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的宗法。龙朔元年(公元六六一年),玄奘大师主译《辩中边论》、《辩中边论颂》、《二十唯识论》、《异部宗轮论》、《阿毗达磨界身足论》,咸由师笔受,除《阿毗达磨界身足论》外,皆作述记。后游太行、五台山,宣讲大法,及返慈恩寺传授玄奘大师的正义,著述甚多,如:《瑜伽论略纂》、《杂集论述记》、《大乘法苑义林章》、《法华经玄赞》等,时称百本疏主,或百本论师;而以唯识论为宗,故又称唯识法师。
唐高宗永淳元年示寂,世寿五十一。葬于樊川北原的玄奘塔侧。据说:玄奘大师在传播唯识教义的时候,深深觉得:寻找一位传人,以推展弘扬唯识宗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但是这一个人必须是上根、有智能的人,才能担当重任。这样的俊才要到那里去寻觅呢?大师后来看中尉迟公的儿子,便要求尉迟公答应儿子出家。正当年少气盛的青年,听说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,便傲慢地说:"笑话!我怎么会出家呢?"
 
玄奘大师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,便很有耐性的说:"我一定要度你出家,如果你跟随我出家,我就把唯识宗的教理传授给你。"
青年一听,鼎鼎有名的唯识学高僧玄奘大师,要将唯识思想传授给他,于是动了心,但仍然趾高气昂地说:
"你要我出家可以,但是有三个条件,你能答应吗?"
"有条件就好商量,请你开出你的条件吧!"
"第一、我所到之处,必须有一辆车子,装满美酒,任我饮用;第二、我所到之处,必须有一辆车子,载满美女,陪侍着我;第三、我所到之处,必须有一辆车子,装满书籍,随我览阅。"
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师听了,不但没有失望,并且满口答应说:"所有的条件,我都承认你,你能知道要求一车的书籍,懂得求上进,很好!"大师的本意是"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智",因此收他为弟子,这就是后来创立法相宗,恢弘唯识哲学的窥基大师。
这么一个不守戒律、违反戒律的青年,进入了佛门,佛门的弟子当然会很反感。但是连谨守戒律、创立律宗的祖师-南山道宣,也非常拥护窥基大师。有弟子看不下去,就对道宣律师说:"师父!为什么你老是看重窥基这个不守清规的佛门败类?
"道宣律师说:"没有关系,他只是世间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,有朝一日,他将会成为佛门的法器龙象,光大佛教。"如道宣的预料,后来传播玄奘大师的法相要义,阐扬唯识思想的人,正是窥基大师。
从窥基大师的例子,返观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,投身到佛教,偶而有一点过失缺点,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围攻、打击,使他们在佛教里没有容身之地,而悄悄地离去,佛教因此而损失不少的人才。像玄奘大师、道宣律师,这样慈悲宽宏、方便摄受,因此能造就旷世的奇才,无怪乎唐朝的时候,佛教人才辈出,显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盛况,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。
 
 
  10.慧沼(公元六五一|七一四年) 唐代法相宗僧。淄州淄川(山东淄川)人,姓氏不详。又称淄州大师。十五岁出家,如法修身,不违戒律,时人以"沼阇梨"称之。初从玄奘大师受学,后转依窥基大师习学唯识,能深入堂奥,得其真传。窥基大师示寂后,圆测大师著作《唯识论疏》反驳窥基大师之说,慧沼乃撰《成唯识论了义灯》破斥其说,以显法相的实义。曾先后参与义净、菩提流志的译场,并任证义,多所刊正。又着有《能显中边慧日论》四卷、《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》一卷,论述法相教义;另着有《金光明最胜王经疏》六卷、《法华玄赞义决》一卷、《因明入正理论义断》一卷等。与窥基、智周合称为唯识三祖。开元二年示寂,世寿六十四。
 
 
11.智周(公元六六八|七二三年) 唐代僧。泗州(江苏)人,俗姓徐。十九岁受具足戒,二十三岁投慧沼大师门下,精研法相奥义,得慈恩宗嫡传。后住濮阳报城寺,传法相宗教义,常事著述,对因明学也有许多补充,世称濮阳大师。唐武后长安三年(公元七 三年),新罗僧智凤、智鸾、智雄入唐,就师习学法相宗旨。玄宗开元五年(公元七一七年),日僧玄昉入唐,也参与其会下,亲受宗致。智周继窥基、慧沼后,为法相宗第三祖,生平心系西方,据传曾于西方净土院内造阿弥陀佛、观音、势至等五十二菩萨像,感得灵瑞。开元十一年六月二十一日示寂,世寿五十六。着作颇多,有《成唯识论演秘》七卷、《梵网菩萨戒本疏》五卷、《法华经玄赞摄释》四卷、《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》四卷、《因明入正理论疏前记》、《后记》各二卷、《成唯识论了义灯记》二卷、《瑜伽论疏》四十卷等。其中,《成唯识论演秘》与《唯识论枢要》(窥基)、《唯识论了义灯》(慧沼)等,共称唯识三疏。
地址:浙江省 乐清市 邮编 :325604
备案序号: 闽ICP备11007391号 Copyright 2011 乐清佛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s QingLianChansi